新周刊旗下的文化栏目“刀锋时间”曾在今年九月初播出了一期由周轶君、龚瑜、张天潘参与的谈话节目:《开学了,成年人也需要一次美育》。

值得一听!

从古至今,四海八方,对孩童教育都持有相似或相同的认知:

“道”与“术”,先学“道”,留心宇宙、万物、人生的规律,了解其不变之法则,心生敬畏,种下慧根,养好性情。

这样的基础认知,并不是因为什么人工智能时代,(从工作的角度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类或将被AI取代才被拿出来强调。

一个早早被规训,被世俗化、社会化的生命,对天地自然无感无觉,对自己的身心一无所知,对人生的实相鲜有了解,心中无根基,眼中无灵性,满脑子满心只有被要求的期待、被分配的任务、被认可后的接纳与爱,一切言行皆为符合他人的标准、一切起心动念皆为自己谋私利(无论这“利”是真正的“利”,还是未经审视过的“内在恐惧与欲望驱动”)。

成年人啊,将我们紧握的双手放开吧!在这个翻云覆雨的时代,我们连个真假图片、音频、视频都分辨不清楚,我们有什么资格去规划孩子的未来?我们并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未来长什么样子,不是吗?我们常常连自己的身心都照顾不明白,观点、事实混淆不清,终日诚惶诚恐,我们有什么能力去“指点江山”?

未来是孩子们的,他们需要尽早独自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去暴风骤雨中“强壮心脏”、练“内功”,去识别“美”与“丑”,在一次又一次的跌打碰撞中,生命源泉内想要好的欲望会指引着他们,去面对一切,去找寻到属于自己的路。

那我们成年人能做什么?做好自己啊!

我们对自己足够坦诚吗?我们的内在足够丰盛吗?我们的意志力足够坚韧吗?我们的见识足够广博吗?我们的言行足够端正吗?我们对人生足够充满希望吗?生而为人,我们足够有“料”、有趣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课题,“福慧双修”,是每一个生命个体自己的责任。

请时常提醒自己:我们不需要用孩子们的依附与顺从来证明自我的存在。带孩子去到大自然中,和他们一起看万物生长、看万物消亡,从内心深处尊重孩子、尊重自己,一同欢笑与悲伤,一同体会宁静之美。承认我们人类这个群体所共有的心理缺陷,承认自身的局限性,承认自己并非天地主宰,也承认自己终将没有权力干涉和参与另一个成年生命的人生判断与取舍。

想想看吧,待我们垂垂老矣之时,回顾过往,如果要等到回顾往昔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这一生几乎就没有淋漓尽致地活过,孩子正身心分离地煎熬度日,而自己和孩子内心中(天长日久积累起)的鸿沟此生似乎都无望消弭时,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当我们做好自己,天然快乐不做作,心善言美行端正,孩子会喜欢与这样的我们亲近。也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滋养”彼此,才成为可能。

真心想要得天地护佑、拥有实实在在的福报吗 --- 而不仅仅是人前光鲜人后心慌慌的那种?

犹如“爱的能力”于大多数人类而言,是需要重新习得的;“智慧”亦是如此。

到底什么才是自己份内的人生功课,到底要怎样做,才是合乎天道,才会拥有“八风吹不动”的定力,才能活出自内向外的幸福感?

正视、接纳并疗愈自己“傲慢表象下所掩饰的脆弱”(p. 169,《艺术的慰藉》,阿兰•德波顿、约翰•阿姆斯特朗著,陈信宏译),制心一处,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向着阳光、向着智慧:前行。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