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个在博物馆 遇着这么两件事儿:

博物馆A
一个中国小女孩儿一位中国妈妈还有一位中国外婆

博物馆里人不算太多所以基本都有时间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多停留一会儿

小女孩儿兴致挺高但很安静经常会在一件物品或者一幅画前驻足很久

外婆呢看上去兴致并不怎么高时常会听到她喊小姑娘的名字: “走了走了”, “诶, 人怎么又不见了?”, “好了我们走了.”

也听到妈妈和外婆说: “妈, 您别总叫她. 她都十岁了, 不会走丢的. 您累了就先在旁边歇歇,她看好了会过来找我们的.” 外婆没支声.

不多一会儿在另一个展厅又听到这位外婆在喊“xx, xx,” 年轻妈妈赶紧三步并作两步: “妈, 您小点声儿, 博物馆里不好这么大声嚷嚷的.”

外婆脸色有些不好看嘴里嘟囔着年轻妈妈也表现得有些不自在, 不开心

博物馆B
一位荷兰妈妈和一位英国爸爸带着一对女儿大的看上去差不多六七岁的样子小的估计四五岁吧

进投影室之前妈妈和爸爸分别蹲下来向女儿们重述进入投影室之后的注意事项

进入投影室之后妈妈爸爸俩女儿各自看各自的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出了投影室两个女儿都有些问题要问爸爸妈妈便找来讲解员进行解答并给了女儿们一个拥抱 以示鼓励

这两件小事上, 让我看到三点:

1. 家庭文化上的差异. 东方家庭, 一般而言, 边界模糊, 个体|他人不分, 事件|个人不分. 家长可以指出孩子的问题,但孩子不可以指出家长的问题; 一个家里的人, 很难做到就事论事;

2. 家庭沟通上的差异. 东方家庭倾向于相信, 一家子人, 还有血缘关系, 有什么非要说个清清楚楚的, 自己不会揣测么? 你揣测不到是你不用心, 没悟性. 西方家庭倾向于, 大事小事都要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 原则性的事情事先说清楚, 没有避讳, 更不会揣测;

3. 家庭教育上的差异. 当东方孩子观察事物, 学习知识的时候, 大人会时不时说: “你看到这个没有?” “你留意到那个没有?” 在西方孩子观察事物, 学习知识的时候, 大人会保持安静, 在一边等候, 或是走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前. 这个时间可以长, 可以短. 一旦孩子扭头开始发问, 大人就会立即上前, 和孩子进行讨论。

博物馆A中的那位中国妈妈, 如果在带孩子和母亲来博物馆之前告知清楚: 
1) 博物馆里不能大声喧哗; 
2) 万一大家走散, 互相联络的方式和地点是什么; 
3) 当外孙女不在外婆的视线范围内时, 请外婆不要紧张; 
4) 如果母亲不感兴趣, 提前把母亲安排到咖啡厅休息, 自己和女儿继续参观活动. 

这样的提前告知, 或许, 就能够避免掉一些摩擦与不愉快. 

那位中国外婆, 如果可以少做一些无谓的情感上的联想, 觉得女儿不断提醒自己是在责怪自己没文化, 责怪外孙女儿只顾自己看不管大人担心, 或许心理上也会好受一些。
 
2018年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