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Yoga of The Heart》中 有这样几段文字:

“... 身为美国人的我一直相信,如果我不断练习和学习如何变得强而有力,我就能感觉并懂得利用其中一种最伟大的力量。我们的文化给予各种力量极高的评价,商场上的谈判力量,经常视个人是否在市场上拥有呼风唤雨的力量而定... 这种力量的观点和不役于物的心性准则完全相反...

这在父母亲和孩子的互动中发生过很多次,有一个十三岁的女孩一边听收音机,一边怀抱着梦想向她的妈妈宣布:‘我长大后想要当歌星。’ 她的妈妈立刻用她认为比较切合实际的口吻回答她:‘喔!你没有那种嗓音。’ 这个女孩从此不再提及这个想法,可以预期的是,未来她对于任何的希望和梦想也会比较没有自信。这位母亲的假象自我做出不必要的判断,这是违抗不伤害的心性准则力量的使用,它让可能成为孩子未来成长图像的幻想完全幻灭。

... 在上述的例子当中,如果这位母亲能在回应之前等待灵性形体的回答,就可能用鼓励而不是用轻蔑的方式回答女儿,而能维持她和孩子之间开放且自由的沟通管道。”

一直以来 我总是对我的学生 尤以亚裔学生 说(无论他们年纪多小 我深信他们能够理解我的意思):“要相信自己。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要成为的人,可以做到任何你想要做到的事,但同时也要留意,当你做什么的时候感觉最快乐,最喜欢自己。要不断的寻找,不断的尝试,不要放弃这门最重要的功课。当你感觉困难时,可以告诉老师,老师和你一起,我们一起来试试看。要记住,你的任何想法,老师都愿意听;你的任何疑问,都可以向老师提;你的任何梦想,老师都很有兴趣了解。”

就我的观察而言 在亚洲文化里 从社会到学校到父母 真正懂得保护孩子 懂得什么对孩子一生而言才是最重要 对社会的长足发展才是最重要的人少之又少(即便百年来奋力疾呼的人并不在少数)相对狭隘的眼界与世界观蒙蔽了大多数成年人的双眼和心灵 生生把孩童最宝贵的”元气”,”幻想”与”梦想”的能力扼杀在了摇篮中 

我眼中的小小孩 个个都是天才 个个都求知若渴 个个都希望做到最好 那么究竟是什么 使他们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 变得眼神空洞、心思沉重、未老先衰,变得不敢再做梦 就连做个白日梦都还要环顾四周 或是自嘲两下呢?

现实纵然严酷 生活固然不易 但是 我们至少可以做到 当孩童向我们敞开心扉 表述自己内心的想法/梦想/渴望的时候 试着去倾听、去鼓励、去赞美 

不要低估孩童的知觉力 也不要剥夺孩童学习做决定以及学会承担后果的机会 

梦想会不会实现是一码事 孩童的内心感觉不感觉得到有支撑、被信任 还敢不敢做梦是另一码事 不管怎样 没有人有资格为另一个人的人生下定义 再者 人类社会的进步在多数时候是靠着一群敢于做梦、敢于挑战的人推动的 而不是靠着循规蹈矩、”听话”的绝大多数(当然 作为绝大多数的我们 也不应该轻视自己的)

2019年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