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过那么几次 被朋友问及:"读过那么多书,听过那么些个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 

就这个问题 倒是琢磨了好长一段时间 得到一点想法 试着来回答看看

之所以会如此 我想 大概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 因为没有做持续性的思考。很多人,想着想着就分心了,或是放弃了;

二. 因为没有足够多的经历和阅历做支撑。凡事自己不亲身经历,是不太可能领悟得到对方在说些什么的。受限于我们当下的思维边界和偏见,我们和对方并不处在同一个维度上;

三. 自觉有退路。所以看到、听到是一回事,实践起来是另一回事;

四. 不得法。不能够坦诚面对自己的境遇,缺乏质疑与考证的动机,或是没有掌握有效的贴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方法;

五. 战胜不了自己。毕竟,改变从来都不是一件得来全不费工夫或是悠然自得的事儿,要跟自己较劲儿,多多少少还是需要一些定力的;

六. 这最后一个,是这世上的确存在没有悟性或是思想封闭的人。不愿意踏出自己的舒适圈,对自己不知晓的天地存有超出一般的疑虑和恐惧心理。

我个人是觉得,一切都是选择的结果。而人们常常忘记,自己其实是有选择的。

刀没架到脖子上,谁会想着要改变呢?温水煮青蛙,煮着煮着就过去了。

回顾我自己的认知道路,好些个书,很多的道理,你十年前、五年前跟我讲,字我都看得懂,话也都听得懂,但就是不能感同身受,也无法做到真正的理解。为什么呢?归根结底还是阅历不够。等自己遇到事儿了,再回头来想以前看过的书,听过的话,开始有点觉悟了,才得以增长那么一点点的见识。

佛教经典中,佛陀的教义曾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一切众生皆是无明,不知不觉地执着于原本空幻之物,然后坠入生泯流转之中,永不超生。”(引号内内容出自当代德国哲学家雅士培撰写,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编译的《四大圣哲》)

所以,成年人不要指望靠说教、靠打感情牌能让孩童认知到这个或是那个。人的成长犹如植物生长,时候到了,自然心领神会。当然,前提是要在恰当的时机做正确的输入,并鼓励孩童不断的经历、不断的试错、不断的在跌倒后有所觉悟。

成年人能给到孩子最好的影响,排第一位的就是先要求自己保持开放的心态,多去经历、思考、多挑战自己的认知;其次在孩子七岁之前尽可能多的陪伴、重复重要的为人处事的准则、以身作则诚实不欺骗;在孩子呈现出独立性时鼓励TA们“走出去”:见社会、见自然、见大千世界,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多了解自己,积极追寻真知,不把宝贵的生命时光浪费在他人和外界的眼光与牵扯之中。

2019年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