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31. 可逆与不可逆

人生中有很多事是可逆的。可逆的事通常都有弥补或是翻盘的机会。比如:考试失利、事业不顺、错失一段感情、朋友间的误会、与一部好片子擦肩而过或是误掉一趟航班。
 
人生中还有一些事是不可逆的。好比说:身体上的某些“零部件”,一旦损伤掉就是永久性的损伤掉了,独此一份,无可替换;“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语言的冷暴力所能够造成的“杀伤力”,不容小视);一旦选择为人父母,终生为人父母,妥妥的单行道。再好比说:死而不可复生。 

分清楚哪些是可逆的事,哪些是不可逆的事,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领悟32. 不将就,不放弃,等待与接受

佛陀曾说:“你是自己的主宰。” 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守护神,在“一切皆有定数”的大前提下,只有自我才知道什么是符合自身天性的、是甜蜜的、让自己安心的,什么是违反自身天性的、苦涩的、是会伤害到自己和他人的。

跟随一位良师,是甜蜜的;选择一段貌合神离的婚姻,是苦涩的。忙于自己心爱的工作,是甜蜜的;迫于外界压力勉强接受一段自己内心并不认可的感情,是苦涩的(有时,这种勉强之下的选择,对双方及其连带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无数因缘际会。小到每日每餐选择吃什么、与谁会面,大到是否需要一位固定的生活伴侣或是选择让谁进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来。做决定前,先试着问问自己的心:“这是你真正需要的吗? 如果我这么选择,你会感到平静或是喜悦吗?” 倘若你听到自己的心回答说“不是”,那么就值得停下来,稍等片刻,不要急于做决定。

人生在世,无法事事如愿。此为常态。但对于重要的事情,还是要有那么一点点不愿将就的小执着。毕竟,我们怎么知道,自己命中就一定没有呢?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守护神。诚实的面对自己,尽可能为自己选择最适合的、最甜蜜的。就算执着到最后仍是一场空也没有关系,接受下来,即可。至少,我们不会因为自己曾经的匆忙与武断而感到后悔:“如果当初…… 就好了!”

世间的事,没有如果,只有选择与结果。

领悟33. 虚幻与本质

学习区分“虚幻”与“本质”,在我个人看来,是一门相当重要的功课(当然,在不少情况下,“虚幻”与“本质”相互交融,只有“道行深”的人才能辨别出个一二来)。

都市中的灯红酒绿、餐桌上的侃侃而谈、不断推陈出新的换季新品、有时觉得天地万物尽在掌握,有时又觉得自己渺小的不如一粒尘埃,此为“虚幻”;日出日落不为人的意志所掌控、人类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物种、万事万物皆在变化之中、即便富可敌国,当你入睡时,你也只可能睡在一张床上,此为“本质”。

尽可能清楚的知道哪些是“虚幻”,哪些是“本质”,能够帮助我们探寻到对自己最重要的人和事,从而确定前进的方向与道路。

领悟34. “小马过河”

“...媒体绝不会放弃利用我们恐惧本能的机会,因为这是一种最容易获取我们注意力的方法。而最大的新闻往往是那些能够同时激发我们多种恐惧本能的故事... 等多重恐惧本能被同时激发的时候,这个事件就变得非常引人注目。” 《事实》【瑞典】汉斯·罗斯林

透过电媒、透过他人的文字、透过口口相传的故事、透过“蜻蜓点水”一般的旅游经历、或是透过教科书了解世界,采信度都非常低。唯有带着好奇心、不带任何预判与偏见的“行万里路”,虚怀若谷,才是了解世界的最好方式(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

领悟35. 一定会发生与可能会发生

盛开的花朵终会凋谢、夕阳下山之后天色会逐渐暗淡下来、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便是“向死而生”,这些是一定会发生的事;走在大马路上被不明飞行物砸到、战争的降临、一张巨额彩票的兑现,这些是可能会发生的事。

一定会发生的事和可能会发生的事都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为这些事而感到恐惧或是焦虑,是没有必要的。

领悟36. 关于深信不疑 

对于自己深信不疑的事,无论是观点还是现象,在相信自己是对的同时,也要保留一些空间给到自己有可能是不对的这种可能性。

中国的圣贤规劝说:“话不要说得太满”;西方的智者提倡:“要保持思维的极度开放”;佛陀认为:“一切事物都会改变…… 一般的、理性的思维是有限的”。

有理有据的讨论与思辨是必要的,所谓“真理越辩越明”; 情绪化的争辩,定要辨出个孰是孰非方才罢休是没有必要的,只是显露无知。

领悟37. 偏好与迷恋

天底下的几乎每一个人,程度或深或浅的,都会有自己所偏好的事物,无论是受到内在或是外在的驱动。

喜好书香文墨的人并不比喜好时尚彩妆的人高级到哪里去;喜好田园风光的人也未见得比喜好都市繁华的人儒雅清新。还有不少人既爱书香文墨又爱时尚彩妆,既爱田园风光又爱都市繁华,身份转换自如得很。

任何一种“偏好”都只是个人随同各自心性所做出的选择,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迷恋”则是另一说:“迷,意指分辨不清,失去了辨别、判断的能力;恋,想念不忘、不忍舍弃、不想分开。” 对于书籍的迷恋和对于奢侈品或是网络的迷恋从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心为外物所制约,都需要内在的觉醒。

领悟38. 人的面向:内在与外在

人有很多面向,有已经显现出来的面向,也有许多还未显现出来的面向。有一些个面向,大概一辈子都不会显现出来,因为没有遇到诱因。

只是看到某个人毕业于名校就想当然得认为TA会拥有锦绣前程,看到某个人在组织机构为人亲和就认为TA在家中也同样如此,看到某个人夫妻关系美满和谐就认为TA一定也是一位受孩子尊敬与爱戴的长辈,看到某个人在一方面见解独到就认为TA一定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判断力,这种依据“局部”判断“整体”的错误,人们经常犯。

对自己、对他人抱有好奇心,同时了解“人无完人”。向婚姻幸福的人学习经营婚姻之道、向善于哲思的人学习思考与理解世间万物的方法、向擅长厨艺的人学习烹饪心得、向善于理财的人学习“开源节流”的意识与做法。如此,我们的个人世界里才不会出现“神”一般的存在,不会有盲目崇拜,有的,只是一颗求知若渴和保持客观的心。

领悟39. 理所应当与思维的盲点

一对夫妇临水而居。近一人高的长长的水堤隔在水域与城邦中间,保护着堤坝后的城邦与居民。夏日,水域被往来的船只填了个水泄不通,景象十分繁忙;冬日,大小船只都被拉回仓库避寒,水面落得一片清净。

一日,丈夫站在会客厅,向外远眺。情不自禁间,他对妻子说:“冬季虽然寒冷,可透过窗户就能欣赏到这广阔的水域,水面的颜色随天空的色彩而变换,感觉心都更加开阔了。” 妻子听后,一脸疑惑得说:“广阔的水域?我从没看到过。” 丈夫一脸惊讶:“怎么可能?就在堤坝后面啊!越过堤坝,就是宽广又平静的水面啊,一览无余!” 妻子顺着丈夫手指向的方位看过去,良久,一字一句得说:“我的视线只能到达堤坝的高度,如果我想要看到你看到的景象,我需要和你一样高,又或者是去到二楼。” 霎那间,丈夫恍然大悟:原来,高度的不同决定视野的不同,自己能看到的景象妻子未必看得到,即便两个人每天都在一起,并在同一个地方共同生活了很久。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陷入到想当然的误区之中,对自己的思维盲点全然无意识。我们感受到、体认到、思索到的,会想当然的就认为其他人也同样能够感受到、体认到、思索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父母对于孩子不能够(完全)理解自己的教导而感到失望、挫败甚至愤怒。这样的父母往往会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怀疑自己的孩子是否足够聪明、是否具有悟性,或是眼羡别人家的孩子身上,而不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或是调整期待值。再讲得具体一点,一位因为英文程度不好,在工作中屡屡受挫的父亲,会急不可待地告诉自己的孩子学好英文是有多么的重要,他会希望孩子能在一夜之间变得喜好英文、日日夜夜孜孜不倦的学习英文,因为意识到不学好英文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寸步难行。可问题是,孩子不是父亲,没有经历过工作中的挫败感,他如何能够做到感同身受呢?再者,如果这孩子今后并不需要依靠英文就可以过上独立、富足又美好的生活呢?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参与到玩牌的游戏中,又或者说,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参与到同一局牌中。

领悟40. 平等的心         

人们常常会有一种幻念,觉得别人拥有的东西总归比自己的多,比自己的好。人家有,我没有,遂感觉自卑或是失落;人家有的看上去貌似比我有的要高级,遂起了不平衡之心理。反之亦然。人家没有,我却有;人家有,而我的看上去更显高级,内心便情不自禁升起一些小傲娇。有素养的人不露形色,没什么素养的人则恨不得昭告天下,引得众人注目。

“人生而平等”并不是一句高大上的空话。每一个人,无论肤色种族、无论背景出身,唯有一颗心是平等的。你有金银珠宝,我有才情意志,TA有温和性情;你有大鱼大肉的欢畅,我有小酒怡情的愉悦,TA有崇尚素食的心性。大家都是平等的,从本质上讲并不存在有高低贵贱之分。

失去平等之心的人,常年生活在幻念之中,不是落得一身奴性,就是养成了仗势欺人的习性。甚是可惜。

2019年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