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41. 《No Fear in My Heart》与《清白之年》

朴树在《No Fear in My Heart》里唱:“你在躲避什么,你在挽留什么,你想取悦谁呢?你曾经下跪,这冷漠的世界,何曾将你善待?所以你厌恶危险,坠入厄运深渊,输掉一切。你两手紧紧抓着,如同身处悬崖。你小心翼翼地,以为你拥有着,貌似人生圆满。能不能彻底地放开你的手,敢不敢这么义无反顾坠落,坠入黑暗中,坠入泥土中的海阔天空?就让我来次透彻心扉的痛,都拿走让我再次两手空空。只有奄奄一息过,那个真正的我,他才能够诞生…… 你也曾经追问,然后沉默。渐渐习惯谎言,并以此为荣。因为没有草原,就忘了你是马。你卑微的人生,从不曾犯错的、无聊的人生。”

朴树在《清白之年》里唱:“人随风飘荡,天各自一方,在风尘中遗忘的清白脸庞。此生多勉强,此身越重洋,轻描时光漫长低唱语焉不详。数不清的流年,似是而非的脸,把你的故事对我讲,就让我笑出泪光。是不是生活太艰难,还是活色生香。我们都遍体鳞伤,也慢慢坏了心肠。你得到你想要的吗,换来的是铁石心肠。可曾还有什么人,再让你幻想。大风吹来了,我们随风飘荡,在风尘中遗忘的清白脸庞。此生多寒凉,此身越重洋,轻描时光漫长低唱语焉不详。大风吹来了,我们随风飘荡,在风尘中熄灭的清澈目光。我想回头望,把故事从头讲,时光迟暮不返人生已不再来。”

人生,就是一连串不断做取舍、做决定的过程。点点滴滴,汇流成河,决定河流最终的走向。

领悟42. 丑陋的建筑

在尼德兰,经常能看到一些个丑得不能再丑,或是无趣到让你看了第一眼就不愿再多看第二眼的建筑(当然,尼德兰也有很多令人赞叹不已的老式建筑或是奇思妙想下的新尝试)。如果只是流于表面,你会觉得,怎么会有人设计并建造出这一类毫无美感、毫无观赏价值的物体。可如果你带着好奇的心理,仔细探寻,便会发现,很多这一类的建筑都是二战后的重建建筑。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房屋的用途只是为了安置战后的民众,尽快恢复日常生活秩序,实用价值被摆在第一位,而不是挖空心思追求新颖与卓越。

当你看到那些距今五六百年、两三百年的老式建筑,那些一百年间的纯功能性的、无趣的建筑,或是近二三十年的摩登建筑,这些建筑群本身所表现的,就是一部连贯的尼德兰兴衰更迭史。

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文字排列、毫无生机的教科书;历史是一种诚实的面对、心怀敬意的传承与保护,它不应该以个人的喜好或是利益被添加、删减或是抹煞,它只需要被呈现。

领悟43. 关于阅读(古人的书)

一部书头,能够历经岁月沧桑、时空变换流传至今,其中必有一定的道理。阅读古人的书,能够开阔心智,抚慰人心,帮助自己更加从容、客观的面对生活。毕竟,世间的那些个纠缠不清的情愫,光怪陆离的现象早就被古人翻来覆去得琢磨了个遍,用不着自己瞎费脑子。执着的人容易把自己逼进死角。问天问地问不出个所以然,最后选择投河自尽的不在少数。琢磨出点儿东西的古人,要是有个一官半职什么的,运气好能被载入史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个名字(也就是留给名字而已),没什么运气的或是小民一个,势必是来去悄然无声息。来去悄然无声息不代表人家就没脑子,只是可惜了那些个未能被流传下来的思想与智慧。
 
阅读任何古书,都要提前了解这些个书籍与文字完成的年代背景与语言环境,作者的出身、个人的境遇、当时的社会氛围等等,所有的这些信息都很重要。译者的编译能力也不容小觑。一个好的译者不但能相对准确得将古书中的内容译为现代文字,还可以在必要的地方添加注释,点明书中被世人所忽视、误读或篡改的地方。

领悟44. 关于阅读(今人的书)

写书的人,大体上可被分为六类。
 
第一类是脑子里有想法,需要依靠文字将这些想法逻辑化、条理化。这一类人写作,主要是为了帮助自己更好的思考,是自我存在的方式;第二类是发现自己的经历与见识,同先人的、同辈的,或者说,与绝大多数人看到的、听到的、理解到的不太一样。这一类人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向公众展示一个或多个不一样的视角,说的官方点儿,就是为减少世间的偏信与愚昧贡献一份力量;第三类是思如泉涌型,天生的作家,有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奇思妙想。这一类人写作,是天命;第四类是有话要说,拿文字当武器,专攻那些与自己见解向左的人。如:某些专家或学者就某一问题而引发的长篇大论; 第五类是按照一定的指示,完成某些知识的普及工作。如:教科书的编辑者;第六类是什么吸引眼球写什么。这一类人写作,利益驱动被摆在第一位。

选择读谁的文字,与选择将什么样的食物送进嘴里,并无分别。

领悟45. 关于阅读(本土的与世界的)

本土的智慧是本土的;世界的智慧是世界的;金字塔顶端的智慧是相通相似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世界真正的财富。
 
“大浪淘沙”,真正的好书难寻。一旦寻到,“如获珍宝”,是福分。
 
同一本书,不同的人看,会看出不同的内容;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看,也会看出不同的感受。阅读,是一件相当主观且私人的事情。

领悟46. 关于启蒙

根据新华字典里的解释,“启蒙”这个词,一指“开发蒙昧,使明白事理。特指教育童蒙,使初学者获得基本的、入门的知识:祛蔽启蒙|启蒙教育”,二指“普及新知,使社会接受新事物,摆脱愚昧和迷信:启蒙运动”。

人生旅途中,选择让谁来做我们的启蒙老师,与谁同行,读什么样的刊物来启迪我们的智慧,决定我们心智起点的高度以及发展走向的广度与深度。

领悟47. 思维的惯性

思维是有惯性的。如果没有觉察力,始终用同一种思维方式思考不同的事物与情形,得出的结论势必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人的本性喜欢简单、相似,排斥复杂、相异。

任何真正的简单都需要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过程,失去这个过程的简单是无明与重复无明。

领悟48. 行为的惯性

朋友来家中小住。一日,用餐过后,朋友积极的帮忙收拾餐具并加以清洗。我对朋友说:“不需要即用即洗的,让我们等到洗碗机装满之后再一起清理吧。” 

朋友一听,立即放下手中的餐盘:“哦,对对对,我习惯了!我们在家都是手洗餐具,一吃完饭就立刻清理桌面,以免滋生病菌,我这么做做习惯了。”

次日,早餐后,朋友再次收拾餐具,拿到水池下清洗,直到我又一次提醒TA,才反应到自己的无意识性行为。

如思维方式一样,我们的行为也是有惯性的。缺乏觉察力的行为只是不假思索的简单重复。

很多人,忙忙碌碌一辈子,心智没有得到增长,能力没有得以提升,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意识到思维与行为是具备惯性的。正所谓“不破不立”,不打破旧有的、熟悉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就无法建立新的视野、视角与行为方式,也就无法获得进步与发展。

领悟49. 什么不是教育(A)

很多人谈论教育,很多人实践教育,很多人在林林总总的教育理念面前不知所措,很多人为教育感到心力交瘁。虽然平日里对教育相关的话题聊过不少,但心中始终忐忑,毕竟,自己所知太有限。不敢写“什么是教育”,姑且根据自己的经历、阅读以及思考来试着写一写“什么不是教育”。
 
在西方,“教育”一词最初来源于拉丁语Ēducere,后演变为Ēducāre,最后定形于Educate/Education。曾在网络上看过一个我个人觉得较为不错的词汇解释:

“Ēducāre is the act of ‘Ēducere-ing’ which later became education. Ēducere - to draw out (presumably from within) and lead forth (presumably towards wisdom). 

So, this actually assumes that the learning process starts from within, as opposed to from outside - i.e. a teacher ‘telling us’.”

大意是说:教育,即指调动内在觉醒并将其引向智慧。所以,教育的过程从来都是自内而外,而不是由外向内的,比如:“老师告诉我们”。
 
在中国,“教育”这两个字(据载)最早出自《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这里的教育具体指什么,我不知道,待查。

领悟50. 什么不是教育(B)

在我看来,一切由外向内的忽视个体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方式的灌输行为,都不是教育,而是发号指令;一切不解释源头、不接受质疑、不允许尝试与犯错、不承认今天的定论或在明天被推翻掉,今天认为荒谬的言论与主张在明天或被视为真理的态度,不是教育应有的态度,而是傲慢;一切只关注局部而无视整体、只关注眼前得失而不关注长远发展的行为,不是教育,而是完成任务;一切对人心毫无滋养、对人与大自然与自我与他人不引发正向连接、不尊重个体差异、不引发好奇心反而扼杀好奇心、将人的想象空间、视野胸怀越教越窄、滋长攀缘心理的行为,也不是教育,这些都与启迪心智、追寻真理、开发潜能、享受生命、利人利己、建造和谐世界的愿景相去甚远。

2019年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