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想要好、学习力,这些原本就是每一个生命自带的出厂设置。只要生命个体身心发育在正常的区间范围内,勿需太多的外力去干扰。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更多的情况是:出厂设置没有被尊重、没有被呵护好,不断被打扰,直到其好奇心被泯灭、一颗想要好的心变得破罐子破摔、鲜活的学习力荡然无存。

婴幼儿的眼眸灵动闪亮,成年人的眼眸呢?

无论处在怎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我们内心的生态环境才是真正重要的。

与其担心孩童的学习能力,不如担心孩童辨别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建立三观与生活态度过程中的身心健康程度、是否已经内化出一套在面对挫折和不如意时的自我安顿及鼓励机制。

而后者,更多地是与孩童身边的成年人(可以是父母、可以是祖辈、可以是师长、可以是孩童从内心依恋或亲近的任何人,甚至包括陌生人),成年人自己真实的模样有关。

看不见自己,就不可能真正看见他人。

教育的前提,是“看见”、“接纳”以及不参杂任何个人欲望与投射的“爱”。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