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上的内容,如若只是浅显地了解了解,能识字,自己读就可以,听别人讲也行,谁来讲,一般来说,差别不会太大,难以产生本质上的不同。

但若是要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学习的人就必须将眼睛看到的内容内化到心中,身心意要合一。仅仅停留在大脑层面的,大多只是一味安慰剂。

要实现内化,有时候需要得到真正的老师的点拨。而真正的老师,是需要保有高度的觉知力,有超越常人的体悟力,有丰富的亲身经历的:足够丰富、足够深刻、足够细致。

一如艾扬格生前的分享:

“我刚开始教瑜伽时,是个什么也不懂的老师。当时在环境和学生的要求下不得不教,所以我从十六岁就开始教瑜伽。我开始教瑜伽后,时常头痛、生病。学生的病痛转到我身上,我经常身上带着病痛做瑜伽。我自觉地学习那些病痛是什么,我自觉地学习别人的病痛,而且在教学生动作之前,我先自觉地用自己的身体来试验体位法的效果,以及正确的和错误的动作。我是这样成为好老师的。

你只能教自身体验过的东西。如果你想用瑜伽的疗愈力量来帮助别人,必须全心投入这门学问,然后透过体验获得了解。不要以为自己已经懂了,而把一知半解的东西强加给上门求助的人。

记得,经验以及从经验得来的知识比听闻的、外来的知识好上百万倍。由经验而来的知识,是自觉的、实在的;从外面学来的知识,是间接的,可能会有疑点。所以要学习、实践、再学习、亲身体验,这样你就会教得有信心、有勇气又清楚明了。” – 《瑜伽树》

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当自己需要协助时,就能第一时间遇到真正的老师。更多的时候,心不诚、意不正、不良习气过多亦或过重,是遇不到真正的老师的,即便一时运气佳撞着良师,师生缘也长久不了。

所以,在遇到真正的老师之前,先正心意、端态度、调习气,观照自己,帮助自己成为自己的老师:自渡。

当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旅程足够看重(与此同时不自恋)、足够坚定、足够虚心好学时,一切自有安排。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