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旗下的文化栏目“刀锋时间”曾在今年九月初播出了一期由周轶君、龚瑜、张天潘参与的谈话节目:《开学了,成年人也需要一次美育》。… Read the rest
值得一听!
从古至今,四海八方,对孩童教育都持有相似或相同的认知:
“道”与“术”,先学“道”,留心宇宙、万物、人生的规律,了解其不变之法则,心生敬畏,种下慧根,养好性情。
这样的基础认知,并不是因为什么人工智能时代,(从工作的角度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类或将被AI取代才被拿出来强调。
一个早早被规训,被世俗化、社会化的生命,对天地自然无感无觉,对自己的身心一无所知,对人生的实相鲜有了解,心中无
蔽护

三十度的高温 骄阳似火 教堂里 午后的阳光透过彩绘玻璃窗 透过梁柱 洒向地面 宁静清凉却倍感温馨
一位男子独坐其中 虔诚祷告 亦或忏悔 亦或追思
男子在教堂里坐了许久 我也就在后排看着他许久 时间在这一刻仿佛静止
突然间 脑海中浮现出两句话:“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众生皆苦”
宗教信仰 这样一个庞大且复杂的话题 历史长河中 多少争斗多少血腥多少命丧黄泉的同时 又有多少虔诚多少慰藉多少大爱
而此刻 在这里 一位需要独诉衷情的男子 一位背部微驼、默默清扫尘灰的老者 两个寻找遮荫处的外来人 各自都因前人的信仰与劳作 在这高大庄严的教堂里 获得片刻蔽护
人 生来孤独
多少无知恐惧 多少… Read the rest
大实话
“我以前啊,以前我特别爱跟家长、跟老师说,大家要多读书、多学习,然后学会怎么跟孩子交流。
后来,过了一、二十年之后,我现在真得拿不准这件事儿了。
我发自内心地想跟所有的大人(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说,除了把遵纪守法和基本的公序良俗交给孩子之外,其它的,你们少教!什么都别教!
别那么自我中心,别以为自己掌握真理,别以为你教的是对的,因为我们实在看到太多的荒谬了,你们就别教了,让他们自己成长吧!
上天造了人类,就会让人类自己在一个普普通通、正正常常的环境里边长大和成熟的。让他们自己去长吧,我们不要‘病梅馆记’了。”
– 以上文字,摘… Read the rest
智慧生命体

玫瑰从自己是种子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是玫瑰。土壤肥沃阳光适宜风调雨顺之时,自顾自地长就可以。有人欣赏,没人欣赏;有人评论,没人评论;郁金香开得更早;牡丹的花朵开得更大,都不会动摇玫瑰生长、凋零的内在节奏。
蜘蛛打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寻地儿结网,肩负起自己养活自己的责任,一切不再与爹妈有关。织小网也好,织大网也罢,无论花了多少心血,网破了,就再织;破了,就再织,如此反复,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百花盛开的季节,工蜂从早到晚忙不停。这世间有懒惰的工蜂吗?恐怕没有;需要给它们培训“爱岗敬业”吗?恐怕不需要。真可谓是:“天生的,强生的… Read the rest
大智慧
… Read the rest
我们每一个人,在出生以前,自精子和卵子结合的那一刻起,到肉身终止运行,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唯一的那个,时时刻刻与自己在一起的存在。
既然如此,我们怎么能够奢望他人全然理解自己心中的愿望,期待他人来成全我们心中的念想,妄想他人来承担我们命运中的委屈与伤痛呢?
父母不能、伴侣不能、朋友不能、子女更不能。
清楚地明了自己是谁,什么才对自己顶顶重要,这短短一生,几十年的时光,想要怎么渡过,弄明白这些,才知道如何取舍、如何抉择、如何面对人生中的起起伏伏。
如果我们对自己都不上心,我们指望谁来对我们上心呢?
清醒地活着看似难,随波逐流的日
一瞥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自己身处的周遭,即便是天天路过,也难以说得上是全然熟知。… Read the rest
就好像这棵红色的七叶树(red horse-chestnut),多少个春夏秋冬过去,竟是第一次留意到。
午间在外用餐时,读到黄晓丹女士在《诗人十四个》中描述苏州沧浪亭的段落:
“沧浪亭是宋代苏舜钦造的园林,以清风明月、近水远山入园,在苏州所有园林中最得山野之趣。沧浪亭南面有一座假山,从假山内部藏着的石阶爬上去,上面是一个戏台,匾额上写着‘看山楼’三个字。那里视野非常开阔,向南可以远望石湖一带山的影子,向东可以看到围绕沧浪亭的河水……”
很是好奇,这沧
做好自己
“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如此害怕死亡,却又鲜少珍惜生命呢?”
珍惜生命(时光),需要身、心、能量都相对稳定。相对稳定,才有可能去观照自我、才有空间去审视日常、才有心力去精进。
巨变的时代,与生俱来的尽可能不被破坏的学习能力、生而为人的与天地自然的深层连结、对大智慧的亲近与践行是一个个体安身立命的基本保障。
人类,往往不是因为做得不够把事情搞砸。而是因为害怕,无法静心、清明正视,习惯性得用不断地“做”来寻求自我安慰;亦或是出于自大,觉得自己万事“搞得定”,必须得是自己“出马”,“烟消”才能得以“平定”。
时光匆匆,即便百年,也不过… Read the rest
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书本上的内容,如若只是浅显地了解了解,能识字,自己读就可以,听别人讲也行,谁来讲,一般来说,差别不会太大,难以产生本质上的不同。
但若是要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学习的人就必须将眼睛看到的内容内化到心中,身心意要合一。仅仅停留在大脑层面的,大多只是一味安慰剂。
要实现内化,有时候需要得到真正的老师的点拨。而真正的老师,是需要保有高度的觉知力,有超越常人的体悟力,有丰富的亲身经历的:足够丰富、足够深刻、足够细致。
一如艾扬格生前的分享:
“我刚开始教瑜伽时,是个什么也不懂的老师。当时在环境和学生的要求下不得不教,所以我从十六岁就开… Read the 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