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ead the rest
四月下旬的时候 天气转暖了一些 最高气温一度飙升到20度
春意盎然的景象 大概持续了一个礼拜 在这一个礼拜的时间 万物复苏 包括各式蚊虫
临水 招蚊虫 这是常识
不堪其扰 便冲去花店买来薰衣草、迷迭香、柠檬草 小心翼翼的种下 期待它们发挥驱蚊的强大功效 顺便 也种了几株向日葵
向日葵的花种 是竞选政客挨家挨户派送的 小小的一包 体现其对自然环境的重视
第一次种花儿 总归有些忐忑
天天儿的 起床后的第一件事 就是蹲在土壤旁边看看 有没有冒出一丝生命的迹象
看了没几天 气温陡降
狂风、暴雨、冰雹 一夜回到“解放前”
晒好的羽绒服 拿出来
存放好的高筒靴 拿出来
帽子 手套 厚被子 统统拿
镜子
浴室间里有两面镜子
一面大镜子 能把人照美的那种
还有一面是小镜子 能把毛孔啊色斑啊之类的都给照出来
用的最多的是大镜子
毕竟 人要乐观的活着 总归需要一点儿自欺欺人的精神
但若是遇到心中有些小得瑟的时候 或是和柯里闹别扭 觉得对方那张脸越看越难看的时候
就会去小镜子面前照一照
一照 立马就不得瑟了
一照 心情立马就平复了:柯里那张脸难看 自己的呢 也没好到哪里去
恩 两面镜子 时常照照
挺好的
2019年
心打开了 才能遇见美好
最舒服的度假方式 莫过于
找一家民宿住下
小憩片刻
到本地人常去的小餐馆点点儿小食
看女人们聊天儿 看小孩子玩耍 看年轻妈妈教自己的孩子有礼貌得买单
在"Tokaidou"(街名)上晃悠
看两边的蔬菜店 米店 水果店
想象着 只要这么直着走下去 步行约两个礼拜 便可以到达京都
起个大早 站在街边
感受阳光撒满地面
看车辆行驶 人来人往
看无忧无虑的学生们谈笑风生 神色严肃的男人们行色匆匆 温暖祥和的老人们杵着拐杖缓缓得挪着步子
民宿小伙计来整理房间
脸上洋溢着努力工作的美好
从A点到B点
乘车 问路 快车 慢车
怎么走都无所谓
反正都是经历
心打开了
才能遇见美好
2017年
毒药 |《这部中国最脏的电影再次证实…》
"毒药君说电影"最近出了一篇文《这部中国最脏的电影再次证实: 我们终将与雾霾同归于尽》… Read the rest
本来不愿转发并评论这类文章 原因有很多
但今天决定简述我个人对此事的理解
认同的人自会从我做起 进而影响他人
抛开所有现实的考量 垃圾问题愈演愈烈 原因大致归结于三点:
1. 我们国家没有制定, 出台并严格执行有关接收垃圾的详细标准及法律 (待考证). 接受垃圾的第一关没有把住, 自然毒性烈性恶性垃圾就没有被排除在外;
2. 即便出于生存或发展需要, 不得不接受国际垃圾, 也来不及出台法律法规降低风险, 还有第二关, 那就是保证从业地区/人员能在安全的环境下, 以科学的方
一家言
一日与家人聊天… Read the rest
母亲说: "那么多诺贝尔奖, 谁要是有本事研究出来, 怎么降低出轨率离婚率, 那就是做了大贡献了."
对此 我有不同看法:
很多人 在恋爱的时候 情不自禁得 总愿意展现自己最美的那一面
这很合乎情感的逻辑 但这种逻辑仅限于恋爱的阶段
如果是真心认定了对方 愿意和对方一同生活
仅遵循情感逻辑是不够的 还需要理性
所谓理性
就是要尽可能多得把自己的缺点展现在对方面前
让对方看到那个最"丑"最"恶"的自己
如若那个最"丑"最"恶"的自己未能吓退对方
大家还能互相理解互相包容
那么 这段感情的地基基本就打得很牢了
剩下的 就只是真正生活在一起之后的不断惊
天使 or 魔鬼
S君来自日本北部… Read the rest
高中后只身一人到了东京
成为东京人气发廊里的一名学徒
这是个有志向的小伙子
人气发廊里干了几年后 便申请签证到巴黎 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世事难料
到了巴黎后 S君因为签证出现了一些小问题 只好先辗转到阿姆斯特丹 一边工作一边等机会再到巴黎
荷兰呆了几年后
小伙子不但结识了不少好朋友 还遇到了自己的另一半 一位来自东京的 在荷兰学习产品设计的女孩子
两个人决定搬到鹿特丹 并开了一间小小的工作室
工作室里的每一件陈列 每一处布置都恰到好处 虽然好些个东西都是从跳蚤市场上淘来的 不值大价钱
每个月都去S君那边剪头发 一来二去便成了朋友
经常会一起讨论
问
1928年, 梁思成为东北大学新创建的建筑系写下办学思想:
"溯自欧化东渐,国人竞尚洋风。凡日用所需,莫不以西洋为标准。自军舰枪炮,以致衣饰食品,弥不步人后尘。
而我国营造之术亦惨于此时,堕入无知识工匠手中。
西式建筑因实用上之方便,极为国人所欢悦,然工匠之流,不知美丑,任意垒砌,将国人美之标准完全混乱。
于是近数十年间,我国遂产生一种所谓'外国式',不惟在中国为外国式,恐在无论何国,也为外国式也。
本系有鉴于此,故其基本目标,在挽救此不幸之现象,予求学青年,以一种根本教育!"
一晃,八十多年过去了.
2015年
冲突
今儿个看《锵锵》 谈到文明社会冲突的问题.… Read the rest
把问题缩小化
其实不单单是国家之间
城市之间也有相似的问题.
以前在不同区域工作时 经常的
能感受到本地人、外地人、城市间的摩擦与冲突.
举一个很平常 也是亲身经历过的例子:
公交车上 不知何故 滋生摩擦
一个外地女孩子怒气冲冲 满面通红 满腹委屈得嚷嚷到: "你们就知道欺负外地人! 以为你们上海很了不起啊?!"
话音刚落 车内的本地人纷纷表示: "不喜欢你回家去啊! 上海又没求着你来? 你这小姑娘真是有意思!"
平心而论 两边的反应和态度我都能够理解.
很多年前 被一位只身想到上海工作、生活的学生问到说: "上海是不是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