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人忙心闲可以有捷径 节选【林曦】

中国人的闲情逸致 - 无用之美

今天来讲“中国人的闲情逸致”,听到这个题目时,大家多少会觉得离自己的生活有点远,很多人说我天天“琴棋书画诗酒花”的生活,很让人羡慕,事实上,我也是很忙的。

“中国人的闲情逸致”的核心不是没有事情做,自由安排所有的时间,这只是一种表象。提出“闲情逸致”观念的是中国古代文人阶层,而他们的主要任务其实是做官,齐家治国平天下,有非常重的任务,比我们今天任何一个在职场工作的人都有更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更重的负担,因此他们提出来的闲情逸致,对我们当下的生活更有启发和帮助。

...... ...... ....
Read the rest

壹贰(叁)

餐后闲聊。 

不知怎的 想着向身边一位来自伊斯坦布尔的女士发问:“你们土耳其人自己怎么看帕穆克(Pamuk)以及他的文学作品?”

[费里特·奥尔汗·帕穆克(Ferit Orhan Pamuk),土耳其作家,2006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纯真博物馆》]
 
是涉及到了令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女士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本国人中的大部分其实并不认为帕穆克的文学作品有多么的非同凡响。比方说,我自己大学时的文学教授在研究了他大量的作品之后评论说:‘帕穆克属于非常会讨巧的作家类型,他知道西方世界中意什么,也知道如何按照西方的套路来组
Read the rest

壹(贰)叁

第一眼见到R,就觉得这是一个极其干练的女人,走路带风、潇洒自如。虽然上了些年纪,眼角有些皱纹,看手机屏幕的时候还需要换一副眼镜,但这些都掩饰不住她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气质与美。不知这与她常年生活在温暖的南欧是否有关。
 
因为感觉自己已失去直觉太久(后经事实证明,这种感觉实为假象),我问R:“什么是直觉?”
 
R摇了摇手中的酒杯,抿了一口红酒,侧过脸,认真的对我说:
 
“我给你讲个故事吧。三十多年前,我获得一个外派的机会,到美国管理团队。你知道,三十多年前,外派到美国,那是什么概念? 那是让多少人趋之若鹜的golde
Read the rest

(壹)贰叁

晚餐时 身边坐着一位东欧的职业女性 留意到她指甲油的颜色非常好看 便忍不住称赞了一句
 
女士感到很开心 同我讲说:“这个颜色是我女儿推荐的。你知道,我先生很不喜欢我们的女儿在相貌上花功夫,他总在临睡前跟我叨叨:‘才十二三岁就涂涂抹抹的,这些个玩意儿对她的身体没一点好处!’ 我和我先生的想法就不一样,我觉得孩子愿意让自己看上去更美,愿意尝试新鲜玩意儿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儿,都没有尝试过怎么知道什么是美 什么是丑呢? 我告诉我先生,与其说教与排
Read the rest

电视、变革与心神

说了好几年了 要把家里的电视机处理掉 卖掉或是捐掉 怎样都好 总之留在家中 只是占据空间 遮挡视线。
 
还有好些其它的东西 大的小的 零零散散 平日里不大用得上的 如若不是打心底里热爱 也打算一并舍掉。
 
人的一生 不必拥有太多的东西 也不必认识太多的人 “物尽其用” 、有几个调频相近 能够“雪中送炭”的知交 就足够好。
 
任何事都是“有得必有失” 所以凡事不要只盯着“得”看 也花点时间想想得到之后会失去什么 愿意失去即将失去的 再来选择得到 可以减少由于一时的冲动或欲望而后悔的机率。
 
昨儿个晚餐后 跟柯里一起 费
Read the rest

《少年说》

“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 阿黛尔·法伯 Adele Faber

早餐前看了一篇文章,提到《少年说》中一个女孩儿控诉自己的母亲对其进行打压式教育,而面对女儿的控诉,母亲反应相当冷淡,并且坚持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是为女儿好。 

想来,节目中女孩儿所表述的经历并不是个例,这位母亲固执己见的态度同样也不是个例。 

私以为,选择做父母,主要原因不是为了传宗接代,不是为了保障夫妻感情,更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牛X。

选择为人父母,是因为对自己、对社会有足够的认知与自信,身心已基本准备好,准备好因为孩子的出现而看到并接
Read the rest

真正的职责

艾莉丝·克丽斯坦森在讲述“研读”的含义时说:

“... 以最佳的情况来说,我们的教育体系利用激发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来提升这个想法。然后,经常发生的情况却是,学校 - 特别是那些较年幼的孩子所上的学校,企图规定学生应该从研读中学习到什么。

当学生试图调试无以计数的外来观点,而这些观点都不是他们自己的观点时,他们就好像成了复杂的记忆银行,经常感到精疲力竭。

当研读和个人经验无关时,分离造成的感觉破坏了学生的成长,因为拒绝灵性形体的参与。研读有助于两种形体的成长,能帮助你发现两种形体如何感觉事情。

... 于是,研读最大的用途就是,利用
Read the rest

梦想的力量

在《Yoga of The Heart》中 有这样几段文字:

“... 身为美国人的我一直相信,如果我不断练习和学习如何变得强而有力,我就能感觉并懂得利用其中一种最伟大的力量。我们的文化给予各种力量极高的评价,商场上的谈判力量,经常视个人是否在市场上拥有呼风唤雨的力量而定... 这种力量的观点和不役于物的心性准则完全相反...

这在父母亲和孩子的互动中发生过很多次,有一个十三岁的女孩一边听收音机,一边怀抱着梦想向她的妈妈宣布:‘我长大后想要当歌星。’ 她的妈妈立刻用她认为比较切合实际的口吻回答她:‘喔!你没有那种嗓音。’ 这个女孩从此
Read the 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