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世界"元宇宙"概念(暂抛开部分积极影响)的提出、开发与推进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潜存的巨大商业利益 人们愿意自掏腰包消费 除了维持生存发展所需 很多时候是为了让自己情绪上好过一点 和产品本身没有太大关系 推进虚拟世界的人们 牢牢把握住大部分人类会倾向于逃避现实、不愿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不愿学习或者不相信自己能够学习如何具备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与此同时又希望自己获取一定的掌控感 以及从众、懒于思考 这样的心理特质 断定这桩生意大有可图 作为孩童 如果自小生活环境单一、无趣,缺乏自我掌控感(日程生活、安排多由身边成年人决定),缺乏健康的爱… Read the rest
关于“爱”
...... ...... ...... “行我知道了,谢谢您告诉我。其实作为老师,学生的身心健康永远都是被放在第一位的。尤其低龄的孩子,需要上洗手间,想要动一动,有了小灵感想要表达等等,这些都是被排在授课内容前面的。我之所以选择做独立教育者,就是为了把孩童的生理心理需要放在首位,允许他们了解自我的感受、重视自我的感受,而不是随时都在扭曲自己,去一味迎合外在的任何期待期望与要求。” 一路成长到现在 见过太多被扭曲的心灵 被表象所迷惑而丧失自我感受的心灵 更可怕的是 很多这样的心灵其实是不自知的 抑或是知道 但选择与现实妥协 当这些心灵有… Read the rest
常态
“最持久稳定的快乐,是自我成长的快乐。它是一个人通过不断的自我迭代,让自己越来越有能力去涉猎、体验、理解那些真正有内涵,有思想,有艺术审美的事物,能于寻常时照见深刻,在复杂中回归至简。它是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观察中不断变焦的体验维度,就像从标准镜头延伸到广角视域,从长焦远景回缩至微观世界,在不同观察尺度中感受到事理的广袤与纤细,让它变成一种可靠的自我指引。” (崔庆龙) 我们来这世间一趟 要尽自己所能 活得敞亮 活得有趣 活得美 困难的境遇 无助的时刻 不被理解的瞬间 彷徨失措 愕然愤怒…… 这种种身心上的考验 几乎人人都会经历 但心中有光的人… Read the rest
心力
“If you don’t prioritize your life, someone else will. 如果不能自己安排生活的优先次序,就只能任由别人替你安排。” 《Essentialism: The Disciplined Pursuit of Less》 将每一天都当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 想想明天或许就不再能睁开双眼 看到初升的太阳、吃不到可口的食物 也不再能触摸到打心底里喜爱的人 带着这样的心态观照每一天 为自己选择要做什么 不要做什么 要如何好好珍惜这宝贵的一去不复返的时光 选择让什么进入自己的生活 将什么拒之(心)门外 如此这般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为自己加… Read the rest
盛宴
(约)一千八百年前,古罗马皇帝玛克斯·奥勒留(梁实秋先生译)写下个人思考录。 在这本《沉思录》(中译名)中,奥勒留深刻反思个人思想、人生态度、个体与自我的关系 与他人的关系 与社会的关系 与宇宙大自然的关系以及何为生、何为死。… Read the rest![]()
一千八百年过去,亦如大哲大史家们所反复引述的:“太阳底下无新事。”(《圣经 • 传道书》,第一章第九节) 人类社会仍旧时常弥漫着自己都讲不清道不明的“优劣”之争 得到时沾沾自喜 失去时暗自神伤 比别人“幸运”那么一丢丢便翘起尾巴 比别人“倒霉”那么一丢丢便躲进“幽暗的地洞中”暗自舔伤 若要是没有一点基本的理性把持 还会
有志青年要做中小学教师【朱光潜】
朋友:
我写这封信给你,假定你是一个有志的青年,如果你真正不小看自己,你一定会明白我向你作这封信里的劝告,不是小看了你。你常跟着旁人说,并且你也实在相信,教育是建国的根本工作;可是到你准备职业或是选择职业时,你总觉得当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是穷途末路。你有别的事可干,就干别的事,没有别事可干时,只得当教师。你以为这是不得已,你叫苦,你甚至引以为耻。朋友,你这究竟是什么一回事?这是不是一个矛盾?这矛盾后面是不是藏有虚伪的心理和不彻底的思想?你认为应该做的重要的事而自己不肯去做,希望旁人去做,因为你嫌做这事清苦。这是逃… Read the rest
最好的爱
让孩子经历自己的人生 成功也好、失败也罢 不跌倒不碰壁不会真正获得成长 不成长也就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对抗风雨、营造美好的生命时光
【真正的奢侈与成功 是身心安康、内心安宁、生活充实、有能力爱自己爱世界、身边拥有(真诚健康的)爱、最后能寿终正寝。能做到的,凤毛麟角。需要得天助 也需要自己努力。“尽人事听天命”。】
父母能给到孩子最好的爱 首当其冲第一点 爱自己、管好自己、时常反观自己的言行、接纳自己并协助自己变得更好(比如:无论身处顺境或逆境&nbs… Read the rest
天堂地狱 一念间
班里曾经有两个孩子 写字的时候都有点镜像问题
一位家长耐心鼓励 小心提点 课后我同这位家长讲:“四五岁的小孩子头脑还在发展过程中,一般来说出现镜像问题很正常,慢慢得到个七八岁头脑发展更完善一些就会好转。期间帮助小朋友提高观察能力就可以,不用着急。小孩子生长有自己的规律,几个大的转变节点总体上来说是比较一致的,但个体会有差异。只要不是生理上的病变,其他的应该都不用太忧虑。孩子需要的只是信任、耐心和陪伴。”
另一位家长性情焦躁 容不得一丝差错和慢怠 课上我会反复告诉TA的孩子:“不着急,老师等你。老师觉得你特别不错,如果累了就先休息… Read the rest